在疫情防控工作中,广为人知的自然是医护人员、民警等坚守一线的“战士”。但是在幕后,却有这样一些人,他们的工作是收集分析各类有关疫情的数据,为疫情防控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。大量庞杂无序的数据,经过他们的分析整理,化作一张张天罗地网,让疫情无处藏身。
战斗在办公室的“最强大脑”
自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,在石家庄市革新街道办里有一间特殊的办公室,这里的灯光总是彻夜通明,这里是声音最嘈杂的地方,电话铃声、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,这间不大的办公室,就是吴冬梅和她的同事们的“战场”。作为数据分析员,他们不断收集分析各类和疫情有关的数据,时刻为疫情防控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,可以说,每一份报告和表格的背后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。
作为疫情防控小组的科长,吴冬梅不仅要掌握辖区内常住人口的居住情况和流向,而且还要了解每个社区的防控措施。这一个多月来,她天天都要坐在办公桌前和大量的数据打交道,加班加点早就成了常态,这间屋子既是她的办公室,也是卧室。吴冬梅的性格里有股韧劲,工作起来一丝不苟,再庞杂的数据经过她的整理,也能提炼出最精准的信息,在街道办,她有个外号叫“最强大脑”。
有一次凌晨,忙碌了一天的吴冬梅刚刚端起泡面就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,小区内发现一例有外省出行史的居民。按照要求,必须马上查清这位居民的行程和接触人员。吴冬梅赶紧联系社区进行信息排查,并全程通过电话指挥,等所有信息整理完毕时,清晨的曙光已经照进了办公室。
“金手指”狠心给孩子断奶
孩子还在哺乳期的陈俊羽是办公室里的报表员,她的打字速度首屈一指,是单位里出了名的“金手指”。家里的宝宝刚刚9个月大,可为了不耽误工作,她给孩子断了奶。经常是她早上出门的时候孩子还在梦乡,结果等晚上回家,孩子又睡了。
有一天,陈俊羽正忙着整理报表,等忙完打开手机她才发现丈夫发来了一段视频,孩子竟然看着照片喊出了一声“妈妈”,要知道,这可是孩子第一次喊出“妈妈”。陈俊羽瞬间泪崩。
这一个多月来,陈俊羽没有休息过一天,体重足足轻了十斤。妈妈知道了心疼得直哭,可她却故作轻松地说:“正好省去了减肥的工夫。”
舍小家顾大家的“70”后妈妈
“妈妈,你离家这么近,就不能回来看看我吗,我生病了!”2月10日晚上,已经连续半个月深夜回家的梁军彦终于和女儿说上了话,她一下子红了眼眶。为了核对全街道的疫情摸排数据,每每深夜回家,孩子早已熟睡,而第二天一早便赶着继续工作,知道女儿有点咳嗽,本就是医生的她,匆忙从药店买回药,隔着门塞给女儿后又急忙返回单位,她说,“我给女儿买了药,冰箱里备了速冻饺子,告诉她不要出门。”能看出来,她的眼里充满了对女儿、对家人的愧疚。
1月23日,革新街道召开第一次疫情防控会议后,梁军彦就不着家了,每天奋战在报表一线,统筹协调、信息上报、数据核查,手机成了24小时热线,“有没有去过武汉,乘坐了哪趟车、跟哪些人接触过等等”,她时刻提醒自己,数据千万不能出错,她说“我这里是数据登记的最后一道关,一定要确保每个数据100%准确,做到准确无误”。
海量数据难不倒“报表哥”
陈良是这间办公室中唯一的男性,当初他主动请缨担任数据统计员时,大家都觉得有些奇怪,感觉这种精细的工作不适合性格粗犷的老爷们,可陈良很快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。
他负责对辖区68个小区各类人员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,为街道防疫小组精准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。每天,他都要接收海量的数据,多的时候甚至有上千条,但他总是能耐下心来逐一筛选,并精准地挑出其中不够仔细的信息让社区再行完善。陈良的仔细令同事们都不禁佩服,为保证数据准确,每一张表格他都会再三核算,经由他手报送的数据从来没有出过纰漏,如今在辖区里,陈良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,叫“报表哥”。
在疫情防控工作中,数据分析员的工作不为人知,但却是疫情研判的“核心”,他们用数据织就“天罗地网”,网住了“疫情”,稳住了信心,默默地守护着人们的健康与平安,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幕后英雄。